終於到了這個系列的尾聲,也是我最懷念 UIUC 的地方。在出國前,問了自己,「這趟交換,你想獲得什麼?」腦中浮現很多想法,認真唸書、工作賺錢、開拓視野等,嘗試實現每個目標希望讓這趟旅程值回票價,其中,真正影響我最大的是價值觀的改變。價值觀的改變,不是一腳踏上美國領土就會發生,也不是上課、研究或找工作使然,更多的是生活中的互動慢慢一點一滴的累積,讓自己浸於異地,品嚐世界的迥異。

社交

在 UIUC 最懷念的莫過那些跑趴喝酒的日子,幸運地在疫情前體會了國外「正常」的社交生活。這邊 Party 大致分為兩種,第一種 Potluck 是大家各自準備一道菜,然後一起到別人家吃飯聊天。因為交換學生來自各地,很多人準備了自己的家鄉菜,有來自西班牙、德國、匈牙利等等的佳餚。那次跟德國朋友 Martin 一起去買食材後接著到他家做菜,準備了一道最簡單的番茄炒蛋,一個芝加哥朋友吃了後說這讓他想起他在新加坡交換的日子,在那裡也時常吃到。另外一次,我直接帶了一整盒從台灣帶過去的鳳梨酥,朋友吃完問說他可不可以多帶幾個回去吃。另一種叫 Pregame,大概就是賽前熱身的概念,大家會先到一個人家喝酒開趴,喝的差不多的時候,再全部一起移到 Green Street 上的酒吧。我猜是酒吧的酒太貴了,在家裡先喝嗨了再過去比較省錢。記得週末晚上的 Green Street 非常熱鬧,大家都很醉的那種,我們最常一群人到 Murphy 霸佔卡拉 OK,唱到凌晨兩點關門才走。

Party 是這邊蠻主要的社交方式,基本上每個週末到處都是 Party。而且比起去餐廳吃飯,參加 Party 的成本低很多,幾乎所有 Party 都是 BYOB (Bring Your Own Beer),只要準備自己的酒過去就可以,大家會提著一手啤酒意思分一下。因為語言、文化隔閡,我也時常擔心聽不懂、怕尷尬的情形,但 Party 解決了所有擔憂。首先,喝醉就不怕尷尬或聽不懂,再來聊天內容都是 informal 的 small talk,Party 音樂又大聲,沒聽懂也沒關係。

文化

來自各地的人因為交換相遇在 UIUC,我們有幸在這傾聽了其他人的故事和文化,同時也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好大,自己對她仍舊無知。這段時間發生許多看似瑣碎的小事情,卻無形地影響了我的想法。

某次聚會上遇到了一群瑞典人,他們說高中的時候他們有中文課,很興奮地分享他們還記得兩句中文,第一句是「*你媽」,Okay…只記得髒話很正常,第二句就出乎意料了,竟然是「刀」,講的同時還要搭配捅人的動作,他們把「刀」當作髒話,大概想表示要砍人,非常凶殘。我開始想瑞典什麼東西是我知道的,除了知道 IKEA 來自瑞典和 IKEA 要念 IKEA 外,我什麼都不知道了。這讓我反思,如果我不嘗試了解台灣以外的事物,又何嘗有資格祈求台灣在需要幫助時其他人會伸出援手呢?於是我認真地跟他們學習的瑞典話,問候了在場每個瑞典人的媽媽。那晚,我嘗試了 Snus 瑞典口含菸,就是把煙草含在口中,聽著他們分享在瑞典打獵的故事,說著他們勇猛的時候都以 Viking 維京人自居,像是嘴裡含四個 Snus。

Fernando 是來自西班牙的朋友,最好笑地莫過於他很會調侃台灣與中國。有次在 Murphy 酒吧待到半夜,我撐不住想坐下來休息,他便說,「你坐下去就是中國人」。他嘴巴上這麼說,卻也找我幫忙跟中國人打交道,有次我們在芝加哥看完公牛隊後,要我幫忙用中文跟他在英國認識的中國女生調情。另一次,我們跟一位巴賽隆納人一起吃晚餐,「Is Catalonia part of Spain?」無知如我問道,「Just like Taiwan and China」,Fer 如此回我,便是在席間才知道加泰隆尼亞跟西班牙的關係。吃飯過程中,西班牙人一直調侃那位巴賽隆納人,說他們比較有錢應該請客。

價值觀

Be open-minded. Be inclusive.

價值觀的改變是這趟旅程最珍貴無價的收穫。聽了英國人對英國脫歐的看法、香港人討論反送中、中國人對台灣的看法、或是在新加坡唸書的馬來人說著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關係,我不再只是以台灣人的角度看世界,狹隘地用二分法看待事情、不公平地加諸自己的想法在別人身上。仍然在學習保持開放心態學習新事物,尊重接納與自己不同的聲音文化。

朋友們,哪天到了你們的國家,請務必介紹她給我;同樣地,哪天你們來到台灣,我也會讓你們認識我長大的這塊土地。

拖著行李,獨自搭上飛往西雅圖的飛機,結束了在 UIUC 交換的日子。下個系列,在 Amazon 打工的日子。